牵头单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院前急救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也是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广州骨科研究所、广州泌尿外科研究所、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在医院,也是国家首批1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之一,是广东省唯一具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市属医疗机构,承担着广东省、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紧急医疗救援任务,特别是在抗击非典和禽流感等突发事件中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享誉海内外。
新闻


2024-03-13 10:40:58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生物样本库顺利通过 CNAS-CL10:2020(ISO 20387:2018) 生物样本库认可监督以及扩项评审。2023年10月27日-29日,生物样本库接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组织的ISO 20387监督以及扩项现场评审,此次现场评审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卢行安教授担任评审组组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胡颖教授担任技术评审专家,以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卡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曾小莉教授担任评审专家。       ​ ​  ​       现场评审首次会议中,生物样本库罗文婷副主任向各位评审组成员介绍生物样本库概况和主要工作人员、样本库质量管理文件体系建立情况、运行及认可准备工作、明确限制条件、陪同人员及确定评审组的工作场所及所需资源。         现场评审        ​    ​       CNAS评审组对生物样本库进行现场考察。现场考察总共分为三个地点,分别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坦沙库区、广州医科大学越秀库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沿江库区,其中大坦沙库区的呼吸生物样本库是2022年新扩建的场地,已经开始运行,致力于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呼吸疾病生物样本库,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院科研团队提供样本制备和储存管理服务,为本次扩项评审的场地。       体系文件评审       ​    ​          CNAS评审组对生物样本库体系文件进行评审。对质量手册、管理程序、标准操作规程体系文件,以及人类遗传资源保藏审批等文件进行全方位的评审考察。       在为期三天的现场检查中,评审专家依据CNAS认可准则,对样本库建设的质量和能力进行了全要素评审考察。通过质量文件体系审核、现场查看、人员能力考核、比对实验、现场问答等方式,四位专家与样本库人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针对样本库样本接收、制备、储存、分发等全流程,以及人、机、料、法、环等全要素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对生物样本库的质量体系运行情况和技术能力进行了深入审核。       现场评审末次会议       ​    ​       经过评审组全面地评审考核,于10 月 29 日召开末次会议,对评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反馈,并对评审开具的不符合项提出了整改要求。末次会议结束之后,生物样本库成员立即开展纠正整改讨论会议,对CNAS评审组开具的不符合项进行整改方案讨论,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整改。      纠正整改讨论会议     ​       本次通过开展生物样本库质量和能力通用要求(ISO20387)的认可工作,以评促建,将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相关文件。未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生物样本库将继续秉承ISO20387的核心理念,持续改进。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物样本库CNAS认可证书                                                  ​       生物样本库于2022年8月首次顺利获得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颁发的生物样本库认可证书,成为全国第五家通过ISO 20387的单位。如今,再次顺利通过ISO20387监督以及扩项评审,标志着本院样本库在生物样本存储、检测与质控等保藏活动的质量管理和技术能力上升到了国家标准,必将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学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提供更高质量的保障。       ​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物样本库的发展史始于2007年,目前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呼吸疾病领域的生物样本库,总建设占地面积1700㎡,可容纳1600万份生物样本。目前生物样本库有超过100台-80℃冰箱和14台800L大型液氮罐,和10余台216L小型液氮罐作为储存设备,支撑全院56个研究团队开展临床与基础研究,其中开展在研项目96项(含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项目达77项),收入病例数总计32万例,保藏样本数151万份,病例覆盖呼吸系统感染(30%)、哮喘(24%)、肺部肿瘤(21%)、COPD(13%)等多个病种;样本类型主要包括血清(36%)、血浆(26%)、痰液(包括诱导痰)(5%)、细胞(15%)、组织(14%)、其他(4%)。呼吸疾病生物样本库目前拥有专职管理人员8名,并配备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进行标本入库前处理和标本质量控制,搭配样本库信息管理系统,对样本的接收、处理、入库、出库、运输、销毁实行全流程智慧化管理,样本库信息管理系统与医院系统临床资料进行整合,可以提取门诊、住院、检验、影像等临床信息。​​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物样本库于2022年2月和8月通过国家科技部人类遗传资源保藏行政审批,批准保藏1000万份样本和100万例数据,生物样本库的建设均符合伦理规范化和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       呼吸疾病生物样本库自主开发建设“呼吸疾病生物样本库资源共享平台”,平台公开网址为: https://rdbiobs.elungcare.com/,拟促进资源共享。截止2023年12月,已有48家医院样本库共建共享单位,分布24个省市。涵盖十大病种资源库,疾病病例5.3万例、可共享样本31.27万份,是目前国内保存呼吸疾病资源最为丰富的生物样本库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平台共享合作病例数超过1万例,样本数超过3万份。​       基于质量管理体系和样本库建设以来所制定的管理规范,由样本库牵头制作的《呼吸疾病生物样本库规范化管理与标准操作培训视频集》于2021年12月24日在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为生物样本库人员规范化操作培训提供可视化的教材。 
2022-11-30 09:24:42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生物样本库于2022年8月5日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关于ISO20387:2018《生物样本库通用要求》(CNAS-CL10:2020《生物样本库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以下简称ISO20387)的认可证书,成为全国第五家通过ISO20387的单位。       生物样本是临床研究所需的生物资源,也是探索疾病发生、诊断和治疗,以及药物研发等研究的重要基础,生物样本及其相关数据质量是生物样本库建设的核心目标。生物样本的采集和保藏机构(即生物样本库)则是生物样本质量保障的基础。当前,我国建立了多个生物样本库,但由于缺乏规范标准,样本库的建设和管理质量良莠不齐。在我国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共同推动和积极参与下,GB/T 37864-2019《生物样本库质量和能力通用要求》(等同采用ISO 20387:2018)于2019年8月正式发布。当前,CNAS已经在国际上率先建立起生物样本库认可制度,即采用该国际标准作为认可准则。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生物样本库于2020年4月开始筹备准备建立本单位ISO20387管理体系文件和相关工作,最终确定了1份质量手册、42份管理程序、63份标准操作规程,共106份体系文件。经过了2年标准管理体系的试运行,生物样本库于2022年4月迎接了CNAS评审团队的审核,最终于8月份获得了ISO20387认可证书。​      2020年12月1日,依据GB/T 37864-2019/ ISO20387:2018《生物样本库质量和能力通用要求》制定的管理体系文件正式发布并实施。​      CNAS专家审核首次会议现场,中心副主任郑劲平教授向各位评审组成员以及院级领导介绍生物样本库的发展现状。​CNAS评审组组长陈曲波教授在诱导痰样本采集制备实验室进行考察。​CNAS评审组对生物样本库体系文件进行评审。​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物样本库CNAS认可证书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物样本库于2022年2月和8月再次通过国家科技部人类遗传资源生物样本库保藏行政审批(国科遗办审字〔2022〕BC0007号和国科遗办审字〔2022〕BC0078号),获批保藏资格:生物样本1000万份,数据信息100万例。我院生物样本库自2007年开始建设呼吸特色生物样本库,于2018年11月首次获得人类遗传资源生物样本库保藏行政批件,此为我院生物样本库第二次获得人类遗传资源保藏审批。​​        基于质量管理体系和样本库建设以来所制定的管理规范,由样本库牵头制作的《呼吸疾病生物样本库规范化管理与标准操作培训视频集》于2021年12月24日在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为生物样本库人员规范化操作培训提供可视化的教材。​ 2022年,将在广州呼吸中心扩建生物样本库,新的样本库占地面积1200m2,预计样本储存量1100万份,致力于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呼吸疾病生物样本库。​     通过建立GB/T 37864-2019 《生物样本库质量和能力通用要求》(SO20387:2018)标准管理体系,未来,生物样本库将持续改进:通过定义、评估和控制风险,确保生物样本库的能力通过标准化的要求,确保生物样本和相关数据的质量通过遵守国际标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升样本资源库管理形象明确定义所有组织结构和管理的公正性、保密性,谨防数据的误用和泄露建立规范化的生物样本库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机构整体管理水平增强机构内部安全意识,保障生物样本库及人员安全实现生物样本库资源应用和共享,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图像 小部件
2022-03-21 10:53:59
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物样本库团队主持拍摄的《呼吸疾病生物样本库规范化管理与标准操作培训视频集》(以下简称“视频集”)上线了!本视频集依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联合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编写脚本,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指导完成。​2021年12月24日在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人卫图书增值APP和人卫教学助手APP商城同步上架。​作为呼吸疾病生物样本库的实验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对生物样本库的建设背景有充分的认识,更需要扎实掌握各类样本制备的标准操作流程以及个人安全防护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样本入库与出库工作。熟练的技术操作离不开严格规范的培训和各种动手实践。视频集包括呼吸疾病生物资源库介绍与管理相关视频、生物样本库信息管理相关视频、生物样本处理相关视频三个部分,共19个视频。1呼吸疾病生物资源库介绍与管理相关视频* 呼吸疾病生物样本库* 生物样本库常见监控系统* 实验室人员安全防护* 低温储存设备的规范化操作和安全防护* 液氮泄漏事故应急处理流程2生物样本库信息管理相关视频* 呼吸疾病生物样本库资源共享平台* 样本库管理系统* 样本库管理系统标准操作流程3生物样本处理相关视频* 样本出库标准操作流程* 样本运输标准操作流程* 血液样本标准操作流程* PBMC样本标准操作流程* 诱导痰及痰样本标准操作流程* 鼻咽拭子样本标准操作流程* 肺泡灌洗液样本标准操作流程* 组织样本标准操作流程* 组织样本标准操作流程* 唾液样本标准操作流程* 尿液样本标准操作流程* 粪便样本标准操作流程 图像 小部件
2022-03-21 10:53:25
2022年1月19日下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召开2021年度工作总结会议。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名誉主任、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院士、广医一院党委书记黎毅敏、副院长高兴成、副院长张挪富、副院长黄伟青,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何建行、副院长郑劲平、副院长李时悦,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副院长邓小燕,广医一院各临床科室主任、课题组PI及骨干,国家呼吸医学中心26家协同单位代表在线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郑劲平教授主持。​会上,郑劲平教授代表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致欢迎辞,向线上线下出席会议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和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两个中心的基本情况,包括成立背景与功能定位。临床研究中心生物样本库副主任罗文婷博士围绕生物样本保藏与信息化管理、生物样本库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样本库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样本库管理工作与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汇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何建行教授表示,通过本次总结会议,更好地全面总结分析双中心的强、弱项,现阶段战略重心应为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变到以健康为中心,强调早期、精准、协同、联合防治,坚持早诊早治早筛战略方向,发扬强项、补短板、强弱项。重视呼吸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呼吸数据共建共享;加强学科建设,以国家重点专科带动其他学科发展;在医教研防管方面加强与协同医院的合作,推动转化创新工作落地落实,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实现与协同单位的合作共赢,共同推动广东呼吸建设达到新的高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黎毅敏教授作讲话,他代表医院党委对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发展与进步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奋战在抗疫一线仍能把工作推向新的高峰的各位专家同道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在钟南山院士的带领下,双中心在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特别是大数据整合应用方面,为医院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展望新的一年,加强医院各学科密切联合,通过深度融合和全方位发展推动中心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更全面更深入地完善顶层设计,结合世界形势,引领我国呼吸医学进步,肩负起推动世界学科进步的使命任务。​会议最后,钟南山院士总结并对双中心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院士指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自获批成立以来,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与成果,搭建了框架,为医务人员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关键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大数据和生物样本库平台,更高效地执行项目管理交流。他表示加强学科建设,发展新技术,通过大数据、生物样本库、人工智能推动临床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加强全国协同单位联动合作,突出“临床-科研”紧密结合的优势,充分发挥协同单位应有的作用,联合发展亚专科,实现双转化与双推广,以慢阻肺为切入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国呼吸学科发展,提升呼吸疾病医疗水平,践行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推动“早筛早防早治”落地落实。​ 图像 小部件
2021-06-22 18:35:12
经呼吸道传播的感染性气溶胶防控项目专家论证会​       2019年1月11日,由国家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质控中心指导,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省南山医学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上海斯菲克微生物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协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在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会议室召开“经呼吸道传播的感染性气溶胶防控项目论证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院士出席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常委兼秘书长高晓东教授主持。​创新技术研究成果参观    “经呼吸道传播的感染性气溶胶防控项目”创新技术成果主要包括净化隔离台、开放式隔离病床、医用隔离诊台、隔离病床、儿童隔离病床、隔离椅、负压隔离病房等。 ​​专家委员会成立及聘任仪式​       为更好促进呼吸感染防控学术交流及研发,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省南山医学发展基金会联合成立“呼吸感染防控专家委员会”,钟南山院士为各位论证专家颁发了特聘专家《聘书》!聘任仪式​​​​​​​​​​​与南山基金会合影创新技术研究项目汇报       本项目以“单人有效隔离、即时消杀病原”为创新理念,已荣获“广州市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广州开发区创业领军人才”、“国家十三五生物安全重大专项”等政府立项支持,拟开展多中心临床应用试验,形成规范指南。​项目实施方案汇报       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常委兼秘书长高晓东教授依据呼吸感染气溶胶创新技术及研发成果,结合临床实际环境,论证以下目标:适用场景、项目立项主题论证、 项目临床评价方法论证、项目意义等。项目实施方案设计拟成立项目专家组、基地设置、基地实施标准、产品验证规范、项目实施与维护、项目评价、 项目结项等。​专家论证       专家委员会针对本项目开展了专业深入的论证交流,一致评价该项目设计理念具有先进性,是基于呼吸道传播感染性疾病防控专业思维的成果转化,关注了医院感染防控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既注重解决呼吸道传播感染性疾病临床防控实际问题,又注意到防控资源占用与成本问题,与传统的依靠设立负压病房、单间隔离病房等措施开展相关防控的方式比较,这种基于“隔离床单元”概念研发的防控项目具有更好的卫生经济学优势,更符合中国国情实际。       专家委员会也提出了客观的论证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产品使用规范,明确产品的适用范围;二是进一步完善临床实际应用效果的相关数据监测和实证性研究;三是进行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使用的多层级防控产品开发,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四是开展项目临床实践应用的卫生经济学研究;五是开展相关临床研究应严格遵守新技术在临床应用、医学伦理等方面的相关要求。​​​​
2021-06-22 18:31:56
    2019年4月23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正式获得由国际公认的检验、鉴定、测试及认证机构SGS颁发的ISO 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能够顺利获得证书,意味着广医一院临床中心在医疗领域取得了又一里程碑式成果,标志着中心质量管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图为SGS认证及企业优化部华南及华中区总监张秋妹女士(左)给临床中心副主任郑劲平教授(右)颁发ISO 9001:2015认证证书​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院至今117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于2013年8月设立的首批1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之一,现任中心主任为钟南山院士。    中心关于ISO 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由综合办公室组织策划,协同项目研究与随访部、医疗大数据部、生物样本资源库管理部、药物临床试验部共五个部门开展相关工作,于2018年3月开始正式运行ISO 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确立了质量管理的方针与目标、职责与权限,并规定了风险管理、人员管理、文件控制、临床研究、过程绩效管理、持续改进等19个质量管理过程。    在前期的认证辅导中,中心梳理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流程和相关内容,做好内部审核自我检查的环节,确认中心质量管理体系符合及持续符合ISO 9001:2015,验证中心有能力迎接中心质量管理体系外审。在体系标准培训中,进一步明确中心的建设质量方针为遵循“顶天立地为人民”的宗旨,“顶天”抓住国际前沿理念、攻关国家急需的项目,“立地”要能理解百姓需求,研发出有效、安全、价廉、方便的器械和药物;准确战略定位:呼吸疾病为核心,大数据为支撑,实现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抓住工作重点:构建多中心临床研究网络、强化共享平台建设、落地创新成果转化。此次认证的范围包括:临床研究项目管理、医疗大数据平台管理、生物样本资源库管理、药物临床试验管理等,主要规范临床研究中心的各板块工作质量管理流程,更好地做好痕迹管理、闭环管理、精细管理。    中心在2019年1-2月期间通过SGS专家审核组的现场审核,顺利获得ISO 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通过。​      在医疗领域,临床医疗机构处于医学科技创新链条的中心枢纽位置,是承接基础研究发现、转化前沿技术成果、应用评价创新产品、研究制定指南规范的核心力量。但长期以来,临床研究一直是我国医学科技创新链条的薄弱环节,许多生命科学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到临床应用,临床资源高度分散、临床研究创新不足,整体发展滞后的短板问题十分突出。加强中心建设是有效强化我国医学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我国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五年(2017-2021)发展规划》中提到“重点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效果评价与医疗质量提升研究”,鼓励临床中心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建立药物和医疗器械的临床评价平台。医院管理存在诸多特殊性,比如法规多样性、管理复杂性、风险严重性、执行严谨性等,国家卫健委《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中也指出:“医疗机构应当全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医疗机构应当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建立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这些要求与ISO 9001的质量管理原则高度一致,实施ISO 9001可以完全符合并且超越国家卫健委要求。医院导入ISO 9001系统化管理、制定和实施ISO 9001包含的三级监控机制、结合定期外部审核的监督,可以让这些要求的落实更有保障。ISO 9001经历了5个版本的修订,其中,2015版在2008版的标准上对“风险”和“质量控制”有了更严格和精细化的要求。​      中心主任钟南山院士在颁证仪式上提到:“我们临床中心在2013年8月成为首批13个国家临床医院研究中心之一,经过五年的努力与摸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足、缺陷的经验。转化工作、临床实验大数据工作、生物样品工作、临床药物中心的实验工作等等方面的工作都需要有一个规范化的管理过程,研究工作都需要在高质量的标准下进行,只有通过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才能保障研究成果的有效性,才能得到同行、国际上的认可。实施ISO 9001:2015是中心非常重要的战略性决策,通过与国际权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SGS的合作,可以保障我们的质量管理得到较高的水平。通过ISO 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心在临床研究管理、大数据管理、生物样本管理、临床药物管理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获得证书并不是我们质量管理的终点,而是个新起点,我们也期望国内的临床中心未来都能导入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规范化、国际化的管理,这是极为重要的。​      广州医科大学附一院院长、中心副主任何建行教授在颁证仪式上提到:“广医一院的呼吸中心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实施ISO 9001:2015国际标准化质量管理使中心更容易被国际同行认可,也更容易被国内同行所复制。希望借由标准化的管理把中心的临床研究更加标准化、制度化、可复制化。今后,中心将不断规范、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及工具,保持持续改善,将医院管理带上新高地。”​      SGS认证及企业优化部总监张秋妹女士代表SGS,对中心通过ISO 9001:2015认证表示热烈祝贺,并颁发了证书。张秋妹女士在颁证仪式上表示:“质量管理体系在建立和运行之初,是非常重要而又艰苦的过程,离不开领导层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ISO 9001作为一个管理思路与系统框架帮助中国的组织机构在发展中把质量管理与国际接轨,要把标准化的质量管理理念真正落实到组织日常管理中,需要各部门、各岗位人员落实在实际日常工作中,将国际标准化的质量管理语言形成临床中心内部管理的统一语言,有利于全员对质量的管控要求理解并形成共识,提升组织内外部沟通效率和资源有效利用。钟院士和何院长对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参与和支持体现了中心领导力作用,使得中心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实施有了资源保障,推动中心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体系施实,并为后续持续提升中心质量管理方面注入正向能量。正如钟院士所说通过认证只是一个起点,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要求不断持续改进的,SGS作为第三方机构还会有持续的监督审核,帮助中心发现问题,找到改进的机会,提升中心的 质量管理绩效。SGS很高兴有机会能跟中心合作,强强联合,一起成长。更希望SGS能助力中心提升质量管理,打造国际级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为人类造福。”​现场审核照片❂ 广医一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首批1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之一。临床中心着眼于国家呼吸疾病防控的重大需求,提出疾病防治战略重点,搭建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共享机制,落实运行管理,协调核心单位及网络成员单位,组织开展国内外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加强质量控制;以完善我国呼吸疾病诊治临床路径、技术规范,编织系列呼吸疾病诊治指南和专家共识,组织指导服务临床应用并向基层进行适宜技术推广,积极推进产学研平台创新成果转化为己任。​❂ SGS简介    SGS是全球领先的检验、鉴定、测试和认证机构,是全球公认的质量和诚信基准,在全球140多个国家设有2,600个分支机构和实验室,共有97,000名员工,构成了全球性的服务网络。    在医院质量管理领域,SGS拥有广泛的委托分析实验室网络和尖端的临床试验设施,是第一家受国家卫计委委托对医院进行监督管理审核的第三方机构,迄今已为国内外200多家医院提供服务。基于行业领先的专业质量管理知识和经验以及结合丰富的医院质控管理与质量改进实践,SGS致力于为医院领域提供一站式质量管理解决方案。
2021-06-22 18:26:58
        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我院何建行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牵头完成的项目“肺癌微创治疗体系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进步二等奖。​△何建行教授(中)团队该项目由我院何建行教授课题组领衔完成。肺癌是癌症中的头号杀手,我国肺癌年死亡病例61 万,近30 年发病率上升465%。外科切除是根治早中期肺癌的关键,但手术技术亟需提高,手术规范、围术期治疗等方面亟待完善。本项目自1994 年起研究并建立了全链条式肺癌微创根治体系及关键技术,通过技术革新,主要解决了早期肺癌手术中的三个重要技术难题:如何因人制宜制订手术方案?如何实现精准切除?如何避免陪绑化疗?从而显著提高了我国早中期肺癌的疗效。1如何因人制宜制定手术方案?课题组首先通过建立4 种高选择自主呼吸麻醉模式减少了肌松药物及机械通气的副作用,然后通过建立7 种微创手术切口、6 种精准微创切除-重建手术模式,实现了因瘤、因人制宜的精准手术体系。通过上述手术技术的研发,使微创手术适用范围提高到95%以上,同时提高远期生存率6%,并发症率减少60%,并革命性地将部分极早期肺癌的手术进化为24小时出入院的日间手术。2如何实现精准切除?为了尽可能保存肺功能前提下完整切除病变组织,本项目首次在国际上规范并细化了早期肺癌3种切除方式的选择标准,同时明确了早期肺癌手术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为手术质控提供了关键量化标准,用以指导我国早期肺癌微创手术的临床路径与精准切除。3如何避免捆绑化疗?以往的早期术后化疗方案是通过结合TNM分期进行“一刀切”的方法,是否化疗只与分期相关,而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这种传统的方法往往会让许多不需要化疗的低风险患者承受不必要的化疗负担。本项目组为解决这一国际难题,通过建立基于基因表达水平的肺癌术后预后预测芯片和基于临床数据的生存预测列线图,准确对早期肺癌术后患者的复发风险进行分层评估,从而进行针对性施治,后者还被美国官方肿瘤研究机构NCI Knight Cancer Institute 作为唯一推荐用于临床的肺癌术后预测工具。改善临床捆绑化疗状况,实现术后精准辅助治疗,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Lancet(《柳叶刀》)上和JCO(《临床肿瘤杂志》)上。再好的技术不推广也将无法惠及社会,项目组一直致力于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全球胸外科医生中,建立了覆盖全球的国内首个获得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认证的规范化培训平台,率先实现对国际胸科医生规模化、常态化微创肺癌手术培训,超过400 名包括欧美发达国家的如麻省、梅奥等顶级医院的胸科医生前来观摩学习;技术体系在国内120 余家著名三甲医院推广,培训国内专科医生超5300 人次。项目组发表论文503 篇,其中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正在公示的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等49项,主编英文专著3部、中文4 部。发表SCI论文265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237篇,总IF: 1160.068 (其中IF>20共15篇,包括Lancet,JAMA,Nature Medicine,JCO等国际知名顶尖学术期刊),单篇最高53.254。何建行教授作为执行主编创办了国内第一本胸部疾病领域SCI 期刊《J Thorac Dis》,目前总浏览量超过400 万次;作为主编创办国内第一本转化医学SCI期刊《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何建行教授团队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 项;主持制定国内外胸腔镜镜肺叶切除及肺癌外科手术指南3项,参与制定国际胸腔镜肺叶切除共识被NCCN 指南引用。 图像 小部件
2021-06-22 18:26:36
        2020年11月27日,第三期《生物样本库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内审员培训暨ISO20387生物样本库国际标准培训班在广州隆重召开。来自全国24省市的220名样本库专业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生物样本库陈若可干事参加此次内审员培训,并取得了生物样本库质量和能力认可内审员资格证书。​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全国生物样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张小燕秘书长主持,出席本次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吕军副处长,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主任委员/全国生物样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郜恒骏教授,广东省中医院陈曲波教授,北京协和医院郭丹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孙孟红教授,北京友谊医院张允教授等。​        吕军副处长为开幕式致辞,他指出生物样本库是医院科研的基础,是医院科研走向更高更强的保障,而且也只有生物样本库的标准化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医院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生物样本库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内审员培训暨ISO20387生物样本库国际标准培训班的召开预示生物样本库行业发展进入新纪元。撰稿:陈若可审校:罗文婷
2021-06-22 18:25:43
   呼吸疾病生物资源库资源共享平台(https://rdbiobs.gyfyy.com)是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呼吸系统疾病生物资源库与信息平台项目,联合国内众多合作单位共同建设的网络化信息平台。本项目旨在建立国内首个相对成熟规范的全国范围呼吸系统疾病生物样本资源共享库,集生物样本及临床资料为一身。作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宝贵资源,对促进医学发展、提高精准医学研究水平、推进临床诊疗技术开发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平台向公众展示的内容包括了建设单位简介、专家团队介绍、生物资源库工作动态呈现、资源共享合作详情、资源详情与汇总、个人中心与反馈等;通过综合运用文字、图片、数据等形式,充分发挥共享平台不受时间、空间和其他因素限制,交流互动性强的特点,进一步畅通各合作单位生物样本库与呼吸疾病生物资源库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资源共享的去行政化、轻管理化,使共享成员在便捷的新媒体形式中轻松地共享资源,促进成果转化,增强呼吸疾病领域生物样本库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资源共享平台试运行期间受到众多医院和企事业单位的支持,截止目前已参与共建的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潍坊卫恩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等为代表的全国30多家医院,可供共享的病例数超过3.5万例,生物样本总数已达到22万份,疾病类型涵盖慢阻肺、肺部感染、哮喘与过敏性疾病、肺部肿瘤等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病种。通过平台提供的共享资源,已实现4次合作共享。合作单位统一使用部署于联通云服务器上的管理系统(网址:http:// ncrcbiobank.elungcare.com:9001)进行规范化建设。   呼吸疾病生物资源库资源共享平台与微信平台现正式推出使用!研究者可以通过平台注册账号来获取更多的功能权限,申请资源共享合作。我们诚挚邀请更多的合作单位加入共享平台,更多资讯请关注“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官方微信。​   逐步纳入更多的合作单位参与共建共享,截止2020年12月共享平台共发展36家单位,覆盖全国15个省市,并签署合作协议。​​  撰稿:陈 盼审校:罗文婷
专家团队

陶爱林,男,博士,教授,博导,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变态反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副主任,广东省过敏反应与免疫重点实验室主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PI,国际生命科学学会蛋白质过敏原性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基础与转化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医院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儿童过敏免疫风湿病分会常委兼秘书长。Journal of Immunotherapy Applications等国际期刊编委,7本SCI杂志常年审稿专家。 主要从事变态反应发病机制研究。开发了过敏原家族特征肽AFFP算法解析过敏原,籍此建立的过敏原序列判别软件SORTALLER准确性最高,被美英德日加等全球30多个国家的研究者持续应用;提出主要代表性过敏原、抗原性弱化等概念及抗原平衡刺激假说,深入过敏性疾病预防理论与实践;主编《Allergy Bioinformatics》英文专著2015年11月在Springer出版至今,相关章节已经被下载7000多次。获得广东省科技奖二等奖及广州市科技奖一等奖各1项(均排名第一)。 主持指导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课题任务及重点课题、国家基金等课题多项,发表SCI论文20多篇,主创授权专利2项。
张海波院士,加拿大生命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麻醉学、危重医学及生理学教授,多伦多大学圣米高医院李嘉诚知识研究院资深科学家。现任多伦多大学危重医学继续教育主任,多伦多大学圣米高医院-怀雅遜大学生物材料与器官再造研究部主任。曾担任美国胸腔学会重症议会执委,欧洲危重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专家,呼吸学组长及科技部国家临床研究中心评委,加拿大健康研究院、英国皇家研究院及欧洲多国研究机构评委及多家国际杂志编辑和编委。张教授被授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2013年)和广州羊城学者首席科学家奖(2016年)。张院士是国际呼吸及重症医学界领军人物,在宿主免疫防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及脓毒症方面揭示了关键病理内在机制及相关临床应用。张教授已发表220余篇经同行审议的文章,其中许多文章发表在如柳叶刀呼吸疾病医学杂志(Lancet Respir Med)美国呼吸与重症医学(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自然杂志-癌症综述(Nat Rev Cancer),血液(Blood),重症医学(Crit Care Med),危重医学(Intensive Care Med)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等本领域顶尖杂志,在国内及国际上进行超过150场邀请学术演讲。
关伟杰,广州医科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青年珠江学者,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助理,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者;近6年作为通讯、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The Lancet、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Lancet Oncology等杂志上发表多篇SCI文章;主持两项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国自然面上基金,一项国家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项目,担任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多国协作重大课题的子课题负责人;获2016年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高影响力论文奖;获2018年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最佳同行评审奖;担任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编委、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客座副主编、ERJ Open Research副主编;担任中国支气管扩张临床诊治与研究联盟的副主席,2020年第四届全球支扩与非结核分枝杆菌大会组委会委员、2019年欧洲呼吸学会支扩分型壁报专栏大会主席;担任The Lancet、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等杂志的审稿人。
陈荣昌,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青中年专家。现任深圳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前任院长(原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呼吸病学装备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临床-病理协作联盟副会长、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十届慢性阻塞性学组组长、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广州市医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美国胸科医师协会资深会员(ACCP),国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联盟执行委员会成员。及任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生物工程学杂志和国际呼吸杂志的副主编,中华内科杂志等多种杂志的编委等职务。 陈荣昌教授作为省市突发事件应急医疗专家在抗击非典、H1N1、H7N9、H5N6等重大呼吸道传染疾病过程中贡献卓著。在临床科研方面更是创造多项国内首创:国内率先开展呼吸肌肉功能与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创新性应用运动膈肌功能试验证明早期慢阻肺患者可出现膈肌疲劳的表现、率先开展无创人工通气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率先在华南地区开展支气管激发试验和气道高反应性的研究等。其提出的以呼吸力学为导向,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个体化肺保护通气的策略被同行广泛接受。曾任政协委员及现任市人大常委,陈荣昌教授积极参政议政,关心医师培训制度、基层医院发展等关乎民生的问题,为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主要从事呼吸力学与机械通气、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领域的工作。担任科技部973计划项目分题:肺损伤的防治体系研究;及中加国际合作项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自身免疫的关系和机制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的项目负责人。 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共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共计影响因子IF>200分,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2005年、2009年、2015年)和三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四届广州市职工发明创新大赛特等奖、第三届广州市职工发明创新大赛一等奖、第四届广州市职工发明创新大赛特等奖等多项科研成果奖励;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2项,发明专利10项。2011年呼吸疾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荣获首届南粤功勋奖团队的骨干成员之一;获2018年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奖、2017年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16年第五届广州医师奖、2015年全国医德标兵、2014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抗击非典一等功,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中国呼吸医师奖等多个荣誉称号。
周露茜,广州医科大学副教授,博士,毕业后入职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呼吸力学、机械通气方面的研究,尤其在无创呼吸机临床及家庭应用的领域有深刻的理解,并发表18篇SCI论文(影响因子累计48.053),其中12篇是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影响因子共34.946,被引次数19)、6篇为参与作者(影响因子共计13.107,被引次数20);并承担6项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课题经费共计163万元。
卢文菊,博士教授、博导;“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广州市“岭南英杰工程”后备人才第二梯队,广东省 “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州市“羊城学者”首席科学家培养对象。现任实验室PI,科研管理部主任,精准中心主任,慢阻肺方向组长,广东省医学会呼吸分会肺血管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精准医学与分子诊断分会常委委员、中国毒理学会呼吸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肺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第七届理事会药物经济与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省市级成果评审专家。从事呼吸系统疾病基础与应用研究,主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吸烟、环境和遗传因素相关慢性气道和肺血管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与靶分子药物研究。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省市研究基金、美国 NIH基金等15项。发表研究论文127篇,其中SCI论文84篇。获专利授权12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获奖6项。2014年获广东省“杰出女科技工作者”称号,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冉丕鑫,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慢阻肺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阻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控烟协会呼吸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副理事长,广州市科协副主席。  主要研究方向为慢阻肺的发病与综合防治。近年来主持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与支撑项目3项,国家"863"项目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基金项目4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New Engl J Med、The Lancet、Brit Med J、PLoS Med、Am J Res Dis Crit Care Med等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关于减少生物燃料烟雾暴露降低慢阻肺患病危险度的研究成果被美国环境与流行病学学会评为该领域年度唯一优秀论文;关于慢阻肺早期药物干预的研究成果被评为2017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入选年度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冉丕鑫1998年被评为广州市优秀专家,1999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007年被评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9年获得广东省丁颖科技奖,2011年被广州市政府列入"121人才工程"第一梯队人才管理,入选"广州市杰出人才"; 2015年入选"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南粤百杰),2017年入选广东省本土创新团队,2018年获得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与药学奖。
赖克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教授,博导,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临床实验部主任,慢性咳嗽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哮喘与变态反应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环境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咳嗽联盟主席,中国首部咳嗽诊治指南起草者,ACCP及ERS咳嗽指南专家组成员,ERS咳嗽联盟国际顾问,ERJ Open Res副主编,担任20余种SCI和国内杂志编委及审稿专家。先后负责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慢性咳嗽》,参编专著12部。
王健,教授,从事COPD综合防治及肺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研发近三十年。研究方向集中在肺血管形态功能的异常在肺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钙离子通道调控在肺动脉高压发生的分子机制、尼古丁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以及中药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机理研究等方面研究。已发表SCI论文近百篇,影响因子累计超过368,他引次数超过4715次,H 指数为32,i10指数70。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5,排名第三),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3),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1,排名第一)。被聘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各级课题16项,包括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教育部长江创新团队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项目课题,1项“973项目”分课题。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4项, 其中国家发明专利6项。在国内率先开展中药来源的单体药物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川芎嗪等药物对多种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具有确切的治疗作用。阐明丹参酮ⅡA抑制低氧引起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基础钙及SOCE的上调,其机制可以与降低肺动脉平滑肌上TRPC1、TRPC6蛋白的表达相关,从而使低氧引起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钙离子浓度失衡得到纠正。初步证实丹参酮ⅡA对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作用,并进行相关成药研究。并组织实施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肺动脉高压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验证丹参酮ⅡA对肺动脉高压的疗效及安全性。
何建行,外科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美国外科学院/欧洲胸心外科学会/英国皇家外科学院Fellow、美国胸心外科学会Member。还担任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理事长,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胸外科学分会首届主任委员,《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执行主编,《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主编。是微创胸外科、胸部器官移植、肺癌研究专家。至今完成各类胸外科手术近20000余例,气管、肺移植及心肺联合移植手术200余例。在肺癌的研、防、诊、治领域、个体化微创胸外科和胸部器官移植具有权威性和领导力。在胸部疾病微创治疗、肿瘤综合治疗及器官移植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成就。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74篇,共同作者SCI论文21篇,总IF:1223.327, (其中IF>20 及Nature 子刊共5 篇),被Lancet、JAMA、Lancet Oncol 等国际知名期刊在内正面引用超过3500次。主编英文专著3部,中文4部;获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35项,外观设计专利10项;2014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先后获得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创建国内胸部疾病领域首个SCI期刊和首个英国皇家外科学院授权认证的培训基地先后获得了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015年入选广东省杰出人才(南粤百杰)、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广东省突出贡献青年专家、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广州市高层次卫生人才、广州市121人才梯队工程等荣誉称号。
郑劲平,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院副院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优秀呼吸医师、广州市优秀专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等奖项。 现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会长、中国呼吸医师协会肺功能专委会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副组长、中国肺功能联盟总负责人等社会职务,Chest(中文版)《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国际呼吸杂志》《中华哮喘杂志》《中华呼吸结核杂志》《内科理论与临床杂志》等杂志编委或通讯编委。 专长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呼吸生理与肺功能、慢性气道疾病、呼吸临床药理与临床试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呼吸大数据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卫计委行业公益基金项目等多项研究。主编《肺功能学:基础与临床》《肺功能检查实用指南》《呼吸疾病戒烟治疗》《呼吸疾病生物资源库——管理规范与标准操作流程》《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肺功能检查》,副主编及参编著作十余部,参与编写国家设备标准/指南/专家共识十余部,在Lancet、Lancet Respir Med、Chest、Allergy、JACI等中外文著名医学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在Lancet发表的文章被该杂志评为年度最佳论文。
孙宝清,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PI。现任中华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过敏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呼吸专委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诊断和免疫治疗学组委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肺部过敏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变态反应学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医事法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际呼吸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主要研究方向:过敏性疾病、哮喘与慢阻肺、间质性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免疫学机制及免疫学诊断。在医学杂志发表20多篇SCI国际医学论文及中文核心研究论文50多篇。主持和承担了多项国自然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张清玲, 女,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博士,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广州医科大学硕士导师。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PI。广东医院最强科室之实力中青年医生。从事呼吸内科临床工作22年,擅长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支气管扩张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肺部感染等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03年获深圳市抗击非典英雄奬。2008年获广州医学院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主要研究方向:重症哮喘与嗜酸粒细胞相关性肺疾病。曾获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3-2011.6 赴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心肺疾病研究所工作,参与家庭医生及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医学生的临床教学,从事重症哮喘及慢性咳嗽等方面的研究,期间主持研究项目:“细菌定植、先天免疫与重症哮喘”,创建了诱导痰16sRNA细菌基因样本分离技术;同时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英国心肺疾病研究所临床研究3项:非侵袭性检查在重症哮喘中的应用、抗IL-5单克隆抗体在重症哮喘中的研究、慢性特发性咳嗽气道炎症特征;获2010年欧洲呼吸协会研究学者奖学金。主持并参加多项教育部、广东省、市级科研课题,同时作为PI承担多项国际临床重症哮喘及哮喘相关疾病如嗜酸粒细胞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等研究项目。国内外发表学术论著四十余篇, 单篇SCI论文影响因子>10。主编<喘息样发作疾病鉴别诊断>,参与编写<慢性咳嗽>、<肺功能学:基础与临床>、<欧洲重症哮喘诊治(英文版)>等书籍。
李靖,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PI,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成员,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加拿大 McMaster 大学医学科学系分子免疫学硕士。主要致力于过敏性疾病的诊治及发病机制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特异性免疫治疗标志物及机制、城乡环境暴露对过敏性疾病的免疫调节机制、重症哮喘不同表型疗效评价等。李靖教授作为中国专家代表,多次参与了由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制定的“过敏性鼻炎对哮喘的影响”,并基于ARIA指南和个体化及预防医学提出整合护理新途径。在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Allergy和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十余篇高质量SCI论文,并组织参与制订多项国内和国际专家共识与指南,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杨子峰,男,1977年生,博士,研究员。“千百十”人才计划省级培养对象,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后备人才。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三)、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学者奖及中国专利优秀奖(第一)。杨子峰教授主要从事呼吸道病毒的实验室诊断与抗病毒药物研究。系统研究新甲型H1N1感染病例、H5N6和H7N9人禽流感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相关病毒的流行病学和基因特征;建立流感病毒以及常见呼吸道病毒的体外药效评价模型、甲型H1N1和H3N2、乙型流感小鼠模型;开展可近似模拟人流感的树鼩流感模型,也建立基于反向遗传技术的不同流感蛋白酶活性筛选平台并用于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及机理研究。在参与创建的新突发呼吸道病毒“早期干预”及“重症救治”救治体系指导下,参与成功救愈一批人H1N1、H7N9病例,全球第二例人H5N6病例及中国第一例MERS感染患者。参编著作4部,获得授权专利7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联合基金、海外及港澳台专项)、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广东科技厅对外合作专项等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80篇,特别是在国际顶级医学杂志《N Engl J Med》和《Science》等,还有病毒学和生命科学行业权威期刊《EID》和《J Virol》等。
周荣,男,1965年生,研究员、博士、博导;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基地负责人。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进步二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深圳市科技创新奖等奖项;个人荣获军队三等功、广东省抗非二等功、广州市抗非标兵、广州市首届新侨回国创业贡献奖、广州开发区创业领军人才等荣誉。周荣教授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呼吸感染病毒学研究、腺病毒抗原表位展示载体技术及疫苗研究、分子诊断技术及产品研发与应用;呼吸系统传染病院感防控创新技术与产品研发等。推进实验室产学研及产业化工作,创办了广东省南山医学发展基金会、广东省南山医药创新研究院、广州呼研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创业企业或机构。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军队、省、市课题超过20项;研究成果发表科研论文超过100篇;申请专利50多项、其中已获授权近30项。
卓超,男,1967年生,博士,研究员。卫生部细菌耐药监测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卫生部细菌耐药监测网南中国分中心负责人,广东省耐药菌监测和质量控制中心技术负责人。ESCMID海外合作中心(ECC)中国广州分中心负责人。主要从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监测及抗生素合理应用研究。创建了广东省耐药菌监测网,首次分析了中国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流行病学。建立了实时检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平台(融合基因芯片和16S rRNA技术)。参与制定了2015年版国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参与了多个耐药菌感染诊治的共识或指南的撰写。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2010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钟南山,男,1936年生。广州医科大学呼吸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973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前会长、顾问。爱丁堡大学荣誉教授,伯明翰大学科学博士(Doctor of Science),英国皇家内科学会高级会员(爱丁堡、伦敦),首届“港大百周年杰出学者”。现任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钟南山院士是我国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COPD、重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如SARS、H1N1、H5N6、H7N9、MERS等新型流感)防治的领军人物。先后主持国家973、863、“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WHO/GOLD委员会全球协作课题等重大课题十余项。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包括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ature Medicine、Lancet、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Chest等呼吸疾病研究领域国际权威刊物,总引用次数近千次;在中华医学会等机构主办的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各类专着《哮喘:从基础到临床》、《内科学》(全国统编教材)、《呼吸病学》等2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近60余项,实用新型30余项。先后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等奖励20余项;获得全国白求恩奖章(2004)、南粤功勋奖(2011)、吴阶平医学奖(2011)、中国工程院光华科技成就奖(2016)、黄大年式国家级教学团队奖(2017)、改革先锋(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等荣誉奖励数十项。
​齐玲,教授,现负责临床生物样本库工作。吉林大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博士,美国EMORY大学病理学博士后。吉林省神经系统慢性病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神经系统慢性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吉林省第六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三层次人选,吉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微环境与肿瘤、干细胞再生医学。近5年,主持获国家、省部级等项目7。发表论文80余篇,SCI收录28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7项。受到央视网-吉林新闻联播、吉林日报等媒体多次采访与报道。 
​魏春华,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潍坊卫恩医院执行院长,哮喘呼吸医生集团联合创始人,潍坊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武汉文理学院医学院教授。担任山东呼吸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药协会第一届呼吸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呼吸专业组委员,国际呼吸杂志编委,中国戒烟联盟常务理事、潍坊市名医联盟委员,曾任山东医学会第七届呼吸病学分会委员,山东哮喘学组副组长等职务。主要从事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及相关疾病的临床及研究等。参加了6项国内临床多中心研究,美国西奈山医学院合作课题5项,专利知识产权11项。带领团队在国内开创了内地高原模拟,高原习服以及高原脱习服训练,哮喘治疗方面率先开展了高压氦氧等混合气体治疗,中医适宜技术治疗激素依赖性哮喘等。 图像 小部件
黎毅敏,男,1964年生,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常务副院长。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 临床工作中直接参与和负责指导了近万例危重病患者的抢救工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年在H1N1、H7N9、H5N6、MERS等重大突发呼吸道病毒引起的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中表现突出,获聘为中央保健局的专家、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临床专家、省市保健局的专家。科研工作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人工通气患者的呼吸动力学的研究;机械通气及其相关肺纤维化的分子机制;脓毒症/ARDS发生的分子机制及生物标志物等。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重大项目。近五年发表SCI论文逾40篇。近年来在重大突发呼吸道病毒引起的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中表现突出,获聘为中央保健局的专家、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临床专家。担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重症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等,任《国际呼吸杂志》和《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等杂志常务编委。
期待和您的合作
呼吸疾病生物资源库在不断的建设和发展中,我们期待与您的合作,资源共享
联系我们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9:00~12:00,下午:14:30~17:30

020-81568807
邮箱

任何时间,我们会尽快回复

ncrc@foxmail.com

ncrcgyfyy@126.com
地址

广州市荔湾区桥中中路28号

欢迎光临

技术支持:广州联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ICP备10051440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828号